一觉醒来,也许你会问自己现在是什么日子?我多大了?昨天都干了些什么?
……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子?
......
1997年7月,第一轮,东南亚金融危机,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
1998年2月,第二轮,东南亚金融危机,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
1998年9月,第三轮,金融风暴席卷整个亚洲,日元汇率持续下跌,卢布贬值70%......
在这场风暴中,大部分亚洲国家股市狂泄,资产大幅缩水,它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严重缺陷。
任凭国际炒家如何疯狂,我们没有倒下。
......
回到1996年......
走在街上,很多商铺为了吸引顾客把当年的流行歌曲音量放得很大,马路对面都能听到。
但是,整个90年代的经济状况并不好。
国营企业倒闭,下岗......
什么是“下海”?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了。
要不要下海?几时下海?主要都是些有一定积累和背景的人思考的问题,他们大多数都会停薪留职。干什么呢?经商。
也有很多普通人(包括下岗职工)想通过作小生意来改变生活。但更多的人是考虑找一份工作。
......
有一天,我正坐在公交车上,因为是起点站,乘客要在车上等很久才会发车。这时,车下一名衣衫破旧的青年男子正抱着一沓报纸在站台上走来走去售卖。眼看过往的行人都不睬他一下,于是他上了车。一上来,他左胳膊报着一大沓,右手举起一张就喊:大型钢铁厂被境外私人资本收购,全体职工手持棍棒堵住厂门阻止资本家进入。这下可好,车上的气氛一下子躁动起来,四五个男乘客毫不犹豫地就买了一份。等拿到手里怎么翻都找不到相关信息,原来这是一种专门在车站码头欺骗旅客的非官方小刊物。卖报的家伙早已不见了踪影……
……
有品牌的大型连锁超市正在进入中国,但很多地方仍然没有出现,国内的粮店也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消失了。不用走多远就能看见一家门口摆着公用电话的私人小杂货铺。当时的人们每天都要读报纸。对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在街道拐角处租一个小亭子卖报刊杂志配上一个公用电话就可以讨生活了。
......
说到穿衣服,年轻人很喜欢真维斯和佐丹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曾经被大红大紫的男女主角在香港电影里穿烂的高腰萝卜裤正在慢慢退出时尚舞台,其实那种裤子穿着很舒服。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内地受香港时尚的影响相当深,衣服裤子都很宽松,衣服的肩部要比现在多出几厘米。
到了90年代中期,受美国流行文化入侵,人们的裤管开始变直了,很多年轻人正在穿一种薄软面料的宽松直筒牛仔裤。在某些发达城市已经有人穿紧身牛仔裤了,看上去真的很细,还有些女生在穿瘦一点的小喇叭裤。身材是天生的,欧美人的腿本来就是瘦长瘦长的,有些人也是乱买裤子。
在大街上你几乎看不到哪个年轻人把卷裤脚和露脚踝看成一种时髦。
......
在娱乐方面,大多数年轻人还是用磁带边听边唱港台的流行音乐,但似乎已经不那么兴奋了,大学生们已经接触中文字幕的美国电影和唱英文歌了。
大量当代欧美顶尖歌手的的磁带在大学校园周边的音像店大卖特卖,就连慢节奏的老英文歌也很受欢迎。主要是内地的流行文化还没有形成一股强有力的自信,但93年那首看似不起眼的《小芳》却雄踞排行榜好几周,把港台音乐甩了好几条街。在几乎人人喜欢看港剧的年代,一部《东边日出西边雨》也吸引了不少眼球,这可是大陆的偶像演的。还有一首96年打开电视天天能听到的《我的眼里只有你》。一种精神寄托的有效时间不会太久,到底多久谁也不知道,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精神寄托、愿景、幻想,美梦出现来鼓舞社会。总感觉这个时候的很多年轻人在迷茫中寻找新的出路,也许任何时代都差不多。
……
在很多地方还没有经济崛起的时候,某些大城市的街上大大小小的饭馆里很多都可以唱歌,大家都是一起先把菜点了,然后一边瞎唱一边等菜上来。我总听见有人唱《九月九的酒》,这歌有很重的乡村气息,但当时就是有人爱这调子。还记得电视里有黑人唱这首歌,边唱边跳可高兴了。到了晚上,唱得还要欢,有些地段走几步就能看见路边一个红棚子。在江滩上漫步会看见眼前全是红棚子,这种地方便宜呀,好像两块钱唱一首。但我搞不懂,为什么都是红棚子,晚上一片红灯不像话!
……
那段时间电影院上映的热门片子有《纽约大劫案》和《狮子王》,国内很多大城市就是那个年代开始引进最新美国电影的。要是没记错,第一部进来的是轰动一时的动作片《亡命天涯》,那片子真好看。但是我不清楚为什么偏偏是90年代中期才开始引进,改革开放已经很久了呀。难道是在尝试新的出路?
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跑到附近的音像制品的小商贩聚集地买便宜的盗版光盘回家看。当时很少家庭买影碟机,我家那台当时就花了四千多两银子。那条路很热闹,大多数铺子都在卖音响,镭射机,vcd都是拿到街上卖的,当时还没有dvd。
淘碟子的时候,我从来不会去考虑港片,早就看不上了,最想看的就是欧美明星的动作片。港台明星很多人都认识,但大部分国内观众能叫得出名字的美国演员还很少,欧洲的明星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还记得,当时在地摊上小贩推荐《石破天惊》(勇闯夺命岛),英文名叫《the rock》,总算认识了鸟笼和那个花白胡子的老人。那几年被人津津乐道的片子还有《真实谎言》,不过很多人都是在烟雾弥漫的录像厅看的镭射影碟,比电影院便宜呀,随到随看。当时的电视机都是四比三的,很多宽银幕的电影一旦上了电视也就变成了方的。
那个年代,开录像厅应该是能挣到钱的,有大学的地方生意会更好,有的放映厅看上去就和电影院一模一样,每逢周末是座无虚席。
……
还有,女人找男朋友很多都喜欢找单位里开车的,我到现在都弄不太明白。可能她们都觉得开车的晚上方便送自己回家,也可以跟着吃香的喝喝辣的。
带女朋友看电影总要买点喝的。当大部分人喜欢喝一块钱玻璃瓶加吸管的汽水的时候,矿泉水被当成好东西卖。电影院门口一瓶普通矿泉水卖五块。后来,别人告诉我带女朋友就是五块,一个人卖两块。
……
传呼机在当时对年轻人是如此的充满诱惑力。说来说去都是那穿萝卜裤的港剧把人给搞疯了。还在看《法网柔情》的时候,每当阿sir的那个小黑盒子响起来会有人问是不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人都有这个?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只要腰上挂只call机似乎就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后来才知道身边有很多人其实根本就不忙,更不是什么生意人,实在无聊的时侯就盼着腰间的小黑盒子怪叫。但在车水马龙的批发市场已经有些生意人用大哥大了。
……
监控设备还没有普及,哪像现在摄像头几乎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保护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就在某些川流不息的步行街,盘踞在此的大批小偷在光天化日之下毫无顾忌地尾随行人翻找其包内物品,就像是在拿自己的东西近乎到从容。
有的小偷到了冬天晚上专门去偷挂在居民家阳台上的腊鱼腊肉......
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那无法无天的车匪路霸。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然而,公路运输的不断发展,犯罪分子盯上了货车和客车。众所周知,穷山恶水出响马。当车辆经过某些偏僻地区,当地的游手好闲者会组成临时罪恶团伙,通过设置路障逼司机停车,然后进行抢劫杀人,甚至将尸体沉入附近水库。还有的团伙乘夜间闯入附近工地哄抢建筑材料……
本书所讲的故事正发生在那个年代……
……
一位长者曾经对我说过:“最有价值的是你的青春和人生经历。”这话到底对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