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顶点小说:快速稳定 免费阅读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106章 改天换地

上一章        返回章节列表        下一章

结束了这次行程,志浩的灵位也从祠堂偏厅移到了正堂中供奉,如果按照论资排辈来分,以志浩的辈分是远远不够格的。但林家有一条祖训有过这样的说法,如果后代中有烈士、有因公牺牲者、有为国家或者林家兴旺做出过杰出贡献者,离世之后可与列祖列宗同堂,置于中厅享受香火。很显然志浩也因他当年那份少年英勇,被追授为见义勇为的烈士。

自此之后,那些关于志浩‘走私、偷渡’等等风言风语也自然消散,而苏家人也不再因此继续招人口舌,这番真相的揭露终于使得一切回归到应有的样子。至于为此操劳甚久的志武,他也决意今年之内回到龙岩,毕竟以前前往福州也只是为了方便办事,其实按照他内心真实想法,当然是希望留在老家发展,这不仅是志彬的期许,也是大多数林家子弟的想法。

很多身边人觉得,志武做这件事其实完全没必要,当年的波谲云诡其实早已没有风浪能波及至今,不过他之所以顶着那么大压力非要去完成此事,还是出于为了自己能够心安。这份愧疚不仅在志文心头,在嘉芬的举手投足之间,也更是在志武脑海里徘徊多年,毕竟当年他要是能多劝一句,或许最终的结局会完全不同,大家也不至于为此终生抱憾。

时过境迁,当年那些讨论此事的人也都逐渐淡忘了其本貌,其中也有很多老者不在人世,不过大家都亲眼见证了后来林家的衰败,似乎它带来的影响至今都未消散。

当此事告一段落,一切又回归正轨,所有人都不可能永远沉湎于过去的伤痛,志浩虽然是抱憾而终,但那份为亲人拼搏遗愿,如今也丝丝入扣渗透到所有林家亲族之中。

半年时间不到,志彬心心念念的家族企业如今总算有了一定规模,林家那些四散天涯的年轻人们听说家乡发展机会巨大,也纷纷投入志彬麾下。随着接连来的旅游高峰期,十八巷子的项目营收已经大大超出预期,而它的开发完成度也提前很长一段时间达到预估目标。

除了刚刚落成的非遗手扎展厅之外,此前花了很长时间布局的‘宗祠博物馆’也终于建设完成,这也算是给十八巷子还以一个实至名归的文旅招牌,毕竟当初这条街在未开发前本就是打着宗祠文化旗号,从街巷之间走去几乎全都是本地各家祠堂,这些密密麻麻排布起来的小型‘家庙’不仅对其他文化种族群体来说很有吸引力,也的确是本地人不折不扣的精神传承象征,只要这些内核能在后辈身上延续,这份文化哪怕再延续数百年都能堪称瑰宝。

至于林哲贵老人和他的传统菜馆,如今不仅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继承者,在快餐领域也完全打响了名号。据说目前为止已经有不止数家做速食餐饮的老板想要在其他地方做加盟店,毕竟他老人家已经将这些菜式研究的无比透彻,即便再怎么进行改良创新也不会丢失其本味,而随着之前非遗菜肴在各式媒体上的大热曝光,市面上现在甚至都出现了一大堆模仿者,像什么‘张老三、李老三’之流的同类竞品都开始大行其道,更何况是林老三本尊出马。

另外一边,在林广兴继续接受治疗的这段时间里,他的建筑公司暂由其钦定的亲信接班主政,后续工程并没有搁置太久,第二期新式土楼商业化推广进程也如期开展起来。

由于之前阿兴做出的样板楼项目非常成功,不仅民众反响热烈,也获得了住建部门的嘉奖,周波也借此机会把部分项目纳入龙岩城乡规划发展长期工程。自此之后,不光是一些老旧土楼住户主动申请改建,另有很多地产行业小老板也渐渐把目光放过来,也许将来真有一天会引得真正的地产大亨关注,以传统楼市的影响力,将新式土楼真正发扬出去。

而在那之后的短短半年之内,已经有不下数十座新式土楼在龙岩周边拔地而起,根据住建部门统计,由于这些新设计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大提升,龙岩的常住人口居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不小回升迹象,这和前些年的流失情况截然相反,毕竟以前龙岩本地也就只有一些轻工业,外出务工人员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也让这些轻工业日渐消颓。

而近些年来,旅游的兴起也开始带动整个轻工业链条转动起来,因为文旅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人员密集型的服务员行业,然而大多数本地年轻待业者都宁愿走出土楼,去往更好的地方寻找机会,他们在外地也会因住房问题困扰,只要本地能够提供足够便捷现代化的生活质量,这些劳动者也并不会轻易远走他乡,去人生地不熟的外面世界闯荡太久。

除此之外,新式土楼毕竟是沿袭了传统老楼的建筑结构,它依然离不开由传统亲族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构成作为支撑,所以这种建筑除开受到年轻人追捧之外,那些住不惯小区的中老年人也都纷纷支持这种新楼,毕竟只要能唤回子孙后代们回到老家来,只要小辈们能够愿意住进土楼之中,也就能恢复往日天伦之乐,更能完成老人们日思夜想的夙愿。

与此同时,在志文列出的详细计划书中,那些并不适合改建的楼群也自有其独特的开发方式,这些楼当初并没有足够的资格入选世遗,但它们本身却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而且不论从年代还是保存完好程度来讲,如果改建新式土楼就有些暴殄天物了。最终还是志彬提出建议,给这些户主们签订协议,将老楼里的住户搬去新式土楼居住,而老楼的则以租赁的方式提供给志彬的文旅公司用作文化酒店,毕竟也只有他才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完成此事。

起初这个计划的推行也遭受了不小阻力,毕竟对那些老年人来讲,谁都不愿意随便就这样变卖自己的祖屋。但就从实际角度而言,老楼里现在住着的也就只有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不仅大部分房间闲置浪费,而且在没有足够人手维护的情况下,这些楼也回面临各种年久失修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子孙们现在反正都不愿意回来居住,还不如般去新式土楼并叫回子孙们共享天伦,怎么都比空着房子等它坏掉要强得多,它们留在志彬手上改成文化酒店。至少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保证其风雨无忧,还能另增一笔收入,这样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在各项优惠轮番轰炸之下,总还是有人逐渐松口,并且主动帮助志彬完成酒店的改建。而这种改建则并不需要像新式土楼那样麻烦,毕竟它主打的就是原汁原味古色古香,所谓的改造其实就只是在房间内饰上稍微下点功夫,这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其文化特色。

一段时间后,在新式土楼和老楼改酒店两个大工程并行上马以来,其产生的奇特互补效应很快拉动起了一波新的人口回流高峰,而此前那些原本无人问津的小景区,也逐渐因为这些星罗棋布的土楼酒店而逐渐升温,周边地区那些烂尾的文旅项目也似乎也迎来第二春。

不光周波,就连志彬也没想到,这样一系列项目居然真的可以让家乡改天换地。

这天志彬带着几位刚刚回乡的小辈们,去到刚刚落成的一座新式土楼里做走访,这当然也是每栋楼落成并投入使用之后的例行之事。作为牵头者和投资人,志彬必须时刻关注这些住户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并随时收集反馈意见,用作之后的项目加以改进。

进门不久,几位腿脚灵便的年轻人率先出来相迎,老人们也逐渐汇聚到大厅里来。志彬带着一些米面油等等小礼,在户主热情招待之下,和大家亲切交谈起来。

“大家畅所欲言即可,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或者我们没处理好的地方都尽管提出来,之后一定进行汇总处理,并且第一时间给大家扩建改造。”

“林老板,你们现在提供的服务实在是太贴心了,这和那些精装修小区相比也丝毫不差。还记得以前在楼上用热水都很困难,还要给水塔上面抽水,现在都是锅炉集中供水…”

“对啊,比起之前咱们在老楼那种做啥都不方便日子,现在才算是享受生活嘛…”

随着大家七嘴八舌的夸赞,志彬也总算能满意点头,看样子这么久以来的努力总算有了成果,自己也是没有辜负阿兴的期待,替他把后续的一切都处理妥当了。

不一会儿,那位年逾八旬的家中长辈晃晃悠悠从楼上走来,此刻亲切地握住志彬双手,嗓音里尽是感激:“林先生,你做这些事真是积德啊…”

一开始志彬还不明白,老人这番话是何意,但当对方目光扫过自己的满堂儿孙,他又才颤巍巍说道:“我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还能有机会和儿孙这样团聚,就像,就像…”

老人哽咽着说不下去,但志彬非常清楚,他想说的是,就像年轻时那样,就像小时候那样,人们回忆中的一切都回来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

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

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好书?我要投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