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顶点小说:快速稳定 免费阅读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87章 返乡潮

上一章        返回章节列表        下一章

前前后后折腾了两个多月,志彬总算是迎来了这群朝气蓬勃的面孔。从小就在外漂泊的他倒是没想到,自己居然也能以长辈的身份站在故土上,迎接年轻的游子归乡。

随着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林广兴的分公司正式在龙岩挂牌落成,这个外出闯荡十多年的小伙子,带着他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回到龙岩。为此志彬在林家祠堂里举行了隆重而传统的仪式,就像他当初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叩拜列祖列宗,并感谢先辈们保佑自己在外闯荡时平平安安无灾无难,这也是对家族宗系传承的认可,并非什么封建迷信思想。

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对家的执念,才有了一种自发向内的共同凝聚力,而对同族弟兄的信任也正是来自祖祖辈辈累积下来的亲族关系,所以这种力量确实是在福泽庇佑子孙们。

仪式过程中有一项,是长辈拿着鸡毛掸子,帮小辈们掸去来时的仆仆风尘,更传统的做法还要在晚辈们浑身抽打一番。其实这个过程倒也不是真的去打孩子,而是让这些游子牢牢记住祖辈们的遗训,即便以后再次远行,也需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灵魂根植于此。

这次林广兴带回来的林家子弟少说也有十七八人,还记得当年他随父亲外出时,身边只有零零散散五六人,这都是全靠父子俩在外一点点累积影响力,才有更多同族兄弟追随其后。之后林广兴也丝毫不吝给大家分享资源和经验,现在这些弟兄都已经是专精某一项的业内精英,弟兄们也为大家的事业不遗余力奉献青春,正是这种相互奉献和成就,才让他走到现在。

比起当初离开时那稀稀落落的一行同族亲眷,如今他不仅事业上有所成就,也已经收获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盟友。这些朋友和同事们都一起见证了人情冷暖,如今身边剩下这群伙伴那都是在一次次风雨中走过来的,大家一路上共同创业,未来也会相互砥砺前行。

公司落成不久,志彬也以个人名义买下了其广东母公司的大量股票,相当于通过入股的方式让他们的分公司有了更宽裕的灵活运转资金,毕竟万事开头难,虽然龙岩地方不大,但想要忽然回来落地生根,也是需要有志彬这样的老板做靠山才行。

表面上看,志彬这是给外界放出一个转战地产行业的信号,相当于用自己的影响力给晚辈保驾护航,实际上志彬私底下还是把这部分股权转让回了林广兴手里,他这么做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给晚辈们卖人情,更多的还是一种长辈应有的关照,以及对之前诺言的兑现。

毕竟前阵子志彬在劝大家回龙岩时,就曾信誓旦旦保证过要给与大量投资,保证他们能在此地站稳脚跟。如今林广兴是通过建立分公司的方式回来,就证明他其实并不会在龙岩滞留太久,顶多算是开拓一份市场份额,顺便也是报答了志文之前的恩情。

看样子这位年轻人还是有着自己的那份执着和骄傲,虽然他没有和这位二叔共同开办家族企业的想法,但同时也相当于拒绝了志彬的直接经济援助。志彬当然也看出他这份自尊心,所以就以买代赠,之后这小子如果做大做强,志彬还是会拿到该有的那份分红。

这样一番操作之后,林广兴的小公司摇身一变,极短时间内体量倍增,甚至能承接一些比较重大的工程项目。当然,志彬提供帮助的另一个原因也绕不开新式土楼,他和志文兄弟俩心心念念的土楼问题如今正需要民间资本注入,林广兴的归来确实是个良好契机和开端。

不过在此之前,志文暂时也只给林广兴介绍了一些小工程让他试试水,因为他还需要好好熟悉一下本地的从业环境和政治生态,在上下打通关节之前,并不适合直接对土楼开工。土楼毕竟是牵涉民生的大问题,各方面甚至还和本地文旅产业息息相关,如果为了赶工而忽视了民众反响,不仅短时间内得不到预期中的收益,搞不好也会对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现在新式土楼这块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商业运作体系,无论是用作住房还是开发旅游,一直是由志彬通过基金会的公益项目来支出大头,其利益价值并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这就导致它注定只能作为‘样板’存在,而非普及到各处的通用建筑。

于是志文最近也开始联系周波,希望此事能获得住建部门的额外关照,与此同时,志彬也开始了对这种新土楼进行宣发推广行动,他们的远期目标当然是对龙岩全境的‘非世遗’土楼统统进行改建,这也是让那些土墙砖瓦,及其蕴含的文化得以存续的唯一方式。

即便目前来讲也有一些急需改造的危楼,不过比起施工的紧迫性,此时更重要的还是先获得民众认可,并且得到民间资本注入,因为这些住户要满意点头才能施工,那些老板要发现利益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在这两个必要条件达成之前,一切都只能是一纸空谈。

其实说是宣传,现在志彬要做的事用‘造势’来形容更贴切。今年年初在十八巷子和梅林镇的两栋新式土楼已经让很多当地人接触到了,大部分民众的反响也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如果这时候不赶紧添上一把火,让更多人意识到它是大势所趋,以后随着这两栋楼逐渐在大家眼中变得稀松平常起来,此事想要大规模推广下去就更是难上加难。

在志彬的带动之下,整个林家上上下下都忙得不可开交,毕竟宣传工作本就带有很强的灵活性,似乎都想为此出一份力。而这种感觉正是志彬一直希望看到的,即便现在还没有办成他所想的家族企业,但林家现在也确实像是一艘大船,所有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

包括林洋的文创公司,年轻人们最近都为了这事想破脑袋,新式土楼这种事物似乎超出了他们以前所承接的所有业务范畴。要说它新吧,这东西已经沿袭近千年时光,而且土楼现在的住户们也大都是观念陈旧的老人。不过要说它旧,很明显庞泰的设计本质上就是在彻底打破它形式上的旧东西,其目的也是要让年轻人能够接受并产生入住意愿。

所以这实质上是一种新老接替的产物,无论物质结构方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所保留又有所开创,它的受众和宣传对象几乎横跨了所有年龄段。可想而知,想要给这样一种东西打造品牌,其难度和工程量都不是林洋这种小工作室能办到的。而且该项目主要是在龙岩本地打基础,这就意味着以前他们精通的那些线上宣发模式已经不再吃得开,如今想要扩大其本地影响力,就还是要脚踏实地走老路,从最简单的线下地推开始做起。

然而此事说起来容易,林洋却因为人手问题叫苦不迭,地推本来靠的就是大量本地人员为基础,他工作室这些精通电脑的小年轻们很显然没这个经验,更腾不出手来。

正当林洋满心愁绪时,志彬那边则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具体来说,这是林广兴带来的消息,据说他们此前在广东打工的一大群老乡,最近开始相应其号召,准备回龙岩支持家乡建设。这也就意味着,另一波大规模返乡潮即将来临。

发起号召的除开志彬,当然还有林广兴,显然他对自己在外地积累信誉和人脉的很有信心,而事实也证明他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这次回来的各种工程师、工头领班、老工匠等等,少说也有上百号人,这还不包括那些最基础的钢筋工、泥瓦匠之类的工种。

因为人手不足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林洋的工作室里,而且他需要的人力资源其实不多,不仅如此,很多零杂工作靠着临时招聘就能解决,也用不着专门去找信任的合作伙伴。

但像林广兴这种建筑公司就不一样了,即便一些最基础的岗位能通过人力市场进行临时扩编填充,但团队核心成员和一些技术要职,最好是找那些有过合作经历的,彼此有过信任基础的,并且实干经验丰富的骨干去担任,这也是林广兴多年来总结的一套管理秘辛。

很快的,林广兴已经迅速扩充好自己的各个部门,整个建司都处于随时待命的整装状态,很难想象这从他刚刚分拨人手回龙岩,再到后来建立分公司,才过去短短一个月不到。而正是这种随时做好蓄势待发姿态的能力,才让他的建筑团队能招揽来更多能人志士。

志彬见了他们团队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和执行力,也不免感慨后生可畏。可想而知,即便是以后这小子去到任何一个地方,他的旗号只要展开,可能云集响应之人就能让其立即于某处扎根。或许这已经不仅仅是他的个人能力问题了,而是有某种先天的力量在冥冥之中赐予其帮助,而这种先天力量其实藏在每一位家族子弟的血液里,只是有待逐步发掘。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

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

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好书?我要投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