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顶点小说:快速稳定 免费阅读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73章 一代名匠

上一章        返回章节列表        下一章

作为一名商人,本质当然是逐利,但只看重利益却也走不长远。

若是一位真正有抱负的投资者,一些支出即便在短期内并没有收益,至少也是在为某件长远计划打基础。所以其决定在某些情况下看起来对他自己似乎没什么用,将来总有一天还是会以其他方式于一回馈,因为他们考虑更多的实际上还有相关社会效益。

志彬很少以‘成功’二字自居,他永远都觉得自己还有更远大的追求空间,但如今从他做每一个决定的细节来看,都带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眼界,这似乎已经成为志彬的习惯。

就像这次,在志文的请求下,他不仅替庞泰补齐了新式土楼的修筑费用,还请求志文把同样的设计方案用作他的商业街里。这看上去只是一次投机取巧,外人顶多觉得这是打算用这种新颖设计留住更多游客,是一种无需辩驳的圈钱行为。

但实际上,志彬想的却还是慈善,或者说是以改善生活水平的方式回馈家乡。因为他之所以现在准备在十八巷子里建设新式土楼,也是打算让来自各地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土楼大院里的生活方式,但出来旅游的人一般都对旅居环境有较高要求,所以也不太可能让他们真正住进那些老旧土楼里,而这种新设计就完全兼顾了舒适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

除此之外,让各地人住进新式土楼,也能倾听到各方的修改意见,慢慢优化最初版本的设计思路,并将它逐渐改建成适合大部分人居住的舒适样板楼。到时候就可以把这种设计推广出去,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酒店,这也是长远一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最后,这种设计完全成型,就可以提供给本地住建部门,让一些原本无人居住的老楼,或者被年轻人逐渐废弃的旧宅重焕生机,吸引更多本地人口驻留。毕竟商业和资本的流动本质上就是人的流动,到时候整个龙岩也会比现在更具商机和活力。

如今志彬走出了第一步,而剩下的就要靠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了。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志彬跑得最多的还并非这个新式土楼的建筑工地。只要去三伯的餐饮店,似乎随时都能见到志彬的身影,与他同去的还有汪华和一些随从人员。

当然,这些人也不只是嘴馋三伯的手艺,而是正在为即将开幕的美食文化节做准备。这次活动不光是省文化厅下达的指令,更是为了配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做预热。

没错,世遗的热潮刚刚落幕,非遗的话题又被重新掀起。

其实这件事志彬和三伯已经忙前忙后有两年左右,从志彬刚刚回国那时起,他就打算替三伯把这事漂漂亮亮办妥。只不过申请非遗也并非他想象中那么容易,虽然工程量没有土楼那么浩大,但前前后后要准备的资料和各种程序上的琐屑也让此事迟迟没有着落。

不过从去年土楼入选世遗之后,客家文化的重要性似乎逐渐进入官员们的视野,所以这个客家美食申遗的相关进度也变得高效起来。

一直到今年年初,上面的回复结果终于下来了,文化部直接下达了明确指示,要在福建省本届开展的美食文化节上,公布国家级包括省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希望各单位密切配合做好相关筹备工作,这也就意味着几年来的努力终于要迎来一个最终答复。

其实相关入选名单和文件,早已发送给了省文化厅,所以这次是否入选也不必搞得像去年等待世遗结果那样紧张,大家也不必在为结果胡乱猜测。而这次之所以强调要好好举办文化节,也是为了提振局部地区旅游经济活力,毕竟像龙岩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如果只靠自己做宣传推广确实有些乏力,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上面帮忙撑腰赐金的。

说回三伯最近的情况,老人家确实为了筹备活动忙得不可开交,他继承的几道拿手好菜里,已经确认有至少三样申遗成功,其中曲确酥和盐焗鸭甚至是省级遗产,含金量可想而知。

至于他在十八巷子的这家店,也是志彬特地给他留下的,作为一家有着三十多年盛誉的驰名老店,甚至连那块木招牌都是从他原来店面上卸下来镶铜重装上去。毕竟老人当初为了腾出精力配合志彬做他的快餐分店,也只能暂时把这家老店关门停业,此后他也一直心心念念打算重新开张,志彬就依从老人心意,相当于按照老样子原封不动搬了过来。

比起做年轻人爱吃的新式快餐,老人当然还是更愿意钻研这些即将失传的老菜式,再加上这次申遗成功,林哲贵就几乎整天泡在饭店后厨里,势必要拿出自己最好的表现,做出最佳的成品,也好让文化部的代表们真正尝到名副其实的非遗佳肴。

不过常年来的颠勺劳作,再加上福建的湿热天气,林哲贵的肩周炎老毛病也是越来越严重,在有的步骤时他只能让几位年轻学徒代劳,自己却只好坐在一旁歇息。

眼巴巴看着小伙子们身手灵活在灶台上操作,老人难免感慨岁月不饶人。

“哎呀,真的是不中用了,现在连这么点活儿都要让别人帮忙,”

“三伯,别这么说,手艺这东西本来讲究的就是新老传承嘛,坐在这喝茶指导有啥不好。要是都让你一个人干完了,徒弟们自己还做不做了?哈哈…”

“你小子倒是会说话,不过现在这些后生还算很享福的了,咱们几乎都是手把手教。哪里像我们那个时候学艺,都是全靠自己琢磨,稍微笨一点的连个皮毛都学不到。”

“那就说明您老悟性强,有天分嘛。”志彬连忙递上一支烟,笑嘻嘻聊起当年往事,似乎从自己记事起,林哲贵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厨,再加上几十年来的打磨,如今堪称名匠都不为过了。至于几十年前后拜师教徒有何异同,志彬当然只能听老人慢慢讲述。

“记得我当徒弟那会儿,一开始都只能从洗菜剥皮这种小事做起,怎么可能上来就摸灶台,动锅碗?那时候一些大师傅也精明得很,每到紧要步骤就把咱学徒支开,平时也只讲些只言片语,大部分都要靠自己去求教,去偷师,或者慢慢去领悟,这样学到手的本事才扎实。”

不一会儿,几道香气沁人的热菜出锅,列次摆在桌前。徒弟们也各自站在自己出品的菜肴前,双手背后站得笔直等待老师傅逐一点评。

林哲贵大致看了一眼,微微点头表示品相过关,又转头给汪华介绍起来。

“汪局长,到时候文化节的展示菜品就按照这个规格安排,菜单都是我花很长时间精心挑选过的,绝对能让代表们心服口服竖起大拇指。”

“哎呀林师傅,真是辛苦您老了。不过,我看这些都是本次非遗菜品之外的样式,到时候咱们恐怕还要准备一些名单上的菜肴才行。”

“哈哈,那是当然,只不过那老几样都是我最拿手的,虽然这些徒弟也都学得快,但到时候为了保证品控质量,还是我亲自操刀比较好。”林哲贵说罢抄起筷子,邀请大家一起品尝起来:“这次之所以选这些,也是为之后申遗做铺垫,这几样菜本身品质也不差,今年虽然没评上,但只要让代表们吃得赞不绝口,说不定以后总能入选嘛。”

话虽这么说,但老人心里也清楚,这方面评审主要还是要参考起流传度和濒危程度,口味方面倒是其次,毕竟它是作为文化遗产项目,而非什么美食大赛。

老人言罢依次尝了桌上珍馐,众人也吃得津津有味,但他吃完却忽然放下筷子,指着其中一盘酿豆腐,直言火候不到位。此时大家吃着却没觉得有问题,那徒弟也满脸窘迫地说自己一切都是按照师傅教的来,差别顶多也就是时间上的细微处理不同,总之菜品质量并不会有任何毛病,会不会是老人太挑剔了。

林哲贵听完却只是苦笑两声,当即穿起围裙,直接走向后厨要重新演示一遍操作。

“你们这些小年轻,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别以为一年半载就能搞得像模像样。”

老人说着在灶台前熟练地起锅烧油,锅铲和食材就着火苗上下翻飞,香味很快片飘散开来。而在颠锅过程中,大家明显感觉到老人的表情有些不对劲,额头也开始冒汗,看样子是肩周炎的疼痛有些让他吃不消。但直到菜品装盘,他都一直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什么是四十年的功夫?告诉过你要心里有数,要能准确读出每个步骤的时间,多一刻少一刻,成品就完全不一样”老人擦了擦汗,把筷子递给徒弟,也让大家都感受一下差距。

“你再尝尝,几秒钟的差距有多大?”

志彬还没品出来什么问题,只觉得口感上略有微妙,但那徒弟却已经连连点头,表示自己和真正的大师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

听了师徒俩的对话,志彬也不明觉厉忍不住感慨,这或许就是一代名匠对自己的苛求吧。也正是有像他这样的一代代匠人,才会真正留下那些让人永远铭记的东西来。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

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

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好书?我要投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