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顶点小说:快速稳定 免费阅读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61章 从零开始

上一章        返回章节列表        下一章

结束了这段实地探访,汪华暂时也没有再去打扰周老爷子的想法。

因为作为一名决策者,他现在还没有拿出一个真正能解决其担忧的好办法,即便自己现在手上掌握着权力,可以通过走通关系和一系列花言巧语去博得老爷子的赞同,不过这种做法也很有可能导致当年那种悲剧再次上演,显然汪华并不是那种为了政绩不择手段的人。

开发旅游本来是促进本地产业转型的极佳策略,这些工程旨在给民众谋福利,在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拉动本地经济,引进外来人口,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但如果一个项目最终造成本地人无家可归,外地人不愿进来,商人亏损血本无归,那造这么多烂尾景区,除开给自己在任时的档案履历加一笔成就,其他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

之后汪华只能跑去找志彬,希望对方能亲自出马拜访,向周老爷子他们讲清楚后续开发内容,把一切规划透明化,才有可能打消他们的抵触,最好还能得到他们名义上的支持。

志彬这边听闻消息后,当然是双手赞成,并且第二天大早就带好了各种礼品,并且叫上志文一起去周家会见老人。毕竟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施工队太久,如果第一步的移民搬迁都困难重重,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开工,只要见面谈话能有机会解决问题,哪怕是磨破嘴皮子也要想办法谈下来,最坏的情况无非也就是多掏些补偿的事。

而且他与国内这些大型项目开发商不太一样,从小在国外经商的经历给志彬培养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一切信息公开化,所以周老的要求对他来说一点也不过分。很多国内老板之所以喜欢藏着掖着,一个是怕被同行竞争对手打听到了什么商业秘辛,要么就是开发内容里确实存在一些不合规范的操作,避免上缴一些不要不要的罚款。但这些东西对志彬来说几乎都是闻所未闻的,甚至是不屑于在意的,他的性子就是这样坦坦荡荡,丝毫不怕别人戳他软肋。

根据汪华提供的信息,周家的担心无非就是两点:首先是文化遗迹存留的问题,这十八巷子里大大小小祠堂不说上百,至少也有二三十个。而客家人对祠堂的重视程度当然不言而喻,里面供奉的可都是各自家里的列祖列宗,怎么能给几个钱就随意搬走?如果开发旅游要拆除祠堂,那大家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这是不可动摇的原则问题。

至于第二点,就是十几年前东岳沟给周老留下了太坏的印象。那段时期开发商不仅没有好好保护存留古建筑,而且住建和工商部门也没能好好协调,导致一个本可以双赢的大项目最终泡了汤,再加上当时老人也在工商局任职,所以这么多年来也一直为此感到惋惜。

听完汪华的汇报,志彬心里已经有了几分把握。他虽然还没想好具体说辞,但双方的诉求其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要展示出足够真诚,哪怕多花点时间去协商,或者多签订一些书面协议,最终也会找出大家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在如约见到周老爷子时,对方还吃了一惊,他虽不认识志彬,却早就听说过志文翻修土楼的事迹。因为此前在走申遗流程时,志文就整天往来穿梭与各个土楼群,那时候他也经常在十八巷子给这些住户打照面,所以大家都渐渐熟悉了这样一位有责任担当的工程师。

双方见面后交谈甚欢,志彬心里也松了一口气,看样子志文已经给本地居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二人以前的交情还能派上用场。而且老人在听说了这次开发绝对会以保护为主,所有祠堂和土楼都会原封不动时,他心里的担忧也消除了一半,至少开发商这边是有良知的。

“周先生您放心,我以自己的人格担保,也以我的前程担保,十八巷子里无论大小祠堂,一砖一瓦我们都不会动。”志文捂着胸膛解释道:“而且我们要打造的本来就属于文化旅游景区范畴,核心卖点就在于土楼和老街祠堂,当然不可能对这些地方动手脚。”

“嗯,看来咱们的交流很有效嘛,之前我还以为,你们只是想把咱这地方做成什么古典美食街,或者购物步行街。现在只要你们说清楚了,我自然也就放心了。”

老人说着,慢慢把目光投向志彬这边,虽然祠堂这事已经摸清楚了,但他所关心的另一系列问题还没得到解答。那就是关于古街改造后如何回流人口,如何引导原居民利用这个窗口平台创业并且盈利,观光景点相应的开发计划具体是怎样的,后续还有没有政策扶持,这些问题都至关重要,否则他很难确信这个工程是否能造福本地居民。

只不过老人也很清楚,想要得知这些内容,志彬就必须把所有信息坦诚相告,甚至包括商铺的出租费用这些细节都需要告知,而这就可能涉及投资者具体盈利的秘密。如果志彬选择闭嘴也情有可原,毕竟这些东西公开之后很有可能遭到同行唾骂。

但下一刻,老人发现自己还是有些多虑了,因为志彬已经从公文包里取出了厚厚一叠资料,想必各种详细数据都已经做成了表格等他查阅。

“周先生,这就是我关于十八巷子的全部项目策划书,里面已经标注好了每一个开发周期的花销和盈利目标,烦您请耐心过目。”志彬说着,又不忘补充道:“听闻您之前在本地工商局任职,晚辈在国内投资经验也比较少,如果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的,还请多多斧正。”

面对志彬的坦诚,周老爷子直接眉开眼笑起来,他不仅惊讶于志彬做事的风度,也觉得眼前人始终带给他一种不骄不躁的谦逊。最关键的是,这样一个身价过亿大老板居然真愿意把行业秘辛公布给一位陌生人,也是需要相当的魄力才行。

“好哇,看来咱们龙岩的确是出了一位了不起的老板,那我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明天这个时候还请你们再来一趟,到时候我会把十八巷子这些家族的老头子叫到一起,这件事需要我们共同商讨才行,如果你的规划方案问题不大,我也会尽力促成咱们古街开发项目,到时候如果还有任何阻力,只管给我们这些老头子知会一声。”

有了周老爷子这番话,志彬终于是松了一口气,兄弟俩也算不虚此行,看样子问题已经解决了大半,有他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帮忙说话,大多数家族想必也会点头同意。

到了次日一早,志彬他们再次来到周家时,大厅里果然已经是高朋满座,门房里外都挤得满满当当,十八巷子几乎所有能叫得上名号的大姓都派出代表来参加决策。

既然志彬都公开透明表示了诚意,民间意见自然也要公开表决,事情本该这样才对。如果都像十多年前东岳沟那样闷头搞开发,投资的只管想着早运营,决策者一门心思混政绩,老百姓只知道伸手要钱拿补助,各方意见无法汇总交流,最终不烂尾才是怪了。

经过一上午的商议之后,这件事也算是有了一个圆满交代,在周老先生的带领下,在场没有例外都举手通过了志彬的方案,大家已经答应半个月内迁出安置,施工可以如期进行了。

除开解决了民间阻力之外,志彬也从周先生这边得到了不少宝贵建议。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海归投资者,在对本地区行业发展了解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能从老一辈们身上获取的一些重要信息,所以这次会见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就比如本地道路交通变迁和规划、本地步行街各类小商铺占比、本地人经商习惯等等…

这些可以说都是对旅游业至关重要的情报,而对于老人的这些经验,志彬都仔细记录在册,留待之后再专门分批研究。现在虽说是开了一个好头,但整个龙岩地区的旅游业还处于一种低迷状态,这方面的消费潜力还有待深度挖掘,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打拼。

在离开之前,老人还亲切地握住志彬双手,为之前的行为表示歉意。

“林老板,前段时间耽搁你们开发进展,实在是对不住。”周雄业摇着头叹道:“但我们这也是被那些无良老板坑怕了,有些人是卷一波扶持金就走了,也有些人从头到尾就根本是在胡乱规划,最后也只在当地留下一堆烂摊子,希望你能理解我们。”

“周先生,我对大家的担忧丝毫没有怨言,而且这件事你们并没做错,根本不需要为此感到抱歉。正是有像您这样眼光长远,对本地百姓有担当的人,我们才能做到双赢。”

作别之后,志彬坐在车里久久没有离去。他点燃一支烟,从巷子口看向目所能及的小道深处,一种阔别已久的感慨忽然生出。小小的几条巷子,催生的力量却生生不息。

这正是他小时候在振福楼里才能感受到的,那种万众一心的家族力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

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

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好书?我要投推荐票